「三年不成」這個成語,實際上包含了兩個不同的含義和來源: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含義:指知識分子或儒生因軟弱、膽小、搖擺不定,即使有反抗朝廷的念頭,也難以付諸行動或取得成功。
出處:出自清代李寶嘉的《文明小史》第六回。
例句:「常言道得好: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料想也不成大患。」
築室道旁,三年不成:
含義:比喻在路旁蓋房子,因為聽過路人的各種意見而左右為難,導致房子三年都蓋不成。泛指在眾說紛紜、意見不一時,難以做出決定,從而難以完成某事。
出處:這是一句古老的民間諺語,強調了在決策時聽取過多意見可能導致行動遲緩或無法決策的情況。
例句:「築室道旁,三年不成」,這句話提醒我們,在決策時需要有自己的判斷,不要被外界的紛擾所影響。
綜上所述,「三年不成」這個成語根據上下文有不同的解釋,但都強調了在特定情境下難以達成目標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