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南洋」指的是19世紀中葉以後我國東南、華南沿海民眾為了討生活或因戰亂年代不堪困苦等原因,大規模遷徙到東南亞的海洋移民現象。這些移民主要來自福建、廣東兩省,也有部分來自其他東南沿海地區。他們的目的地主要是東南亞一帶,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緬甸等地。這種遷徙活動是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機會和發展空間,同時也是為了躲避戰亂和貧困。在「下南洋」的過程中,這些移民歷經艱辛,但他們也帶去了中國的文化和傳統,為東南亞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需要注意的是,「南洋」在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稱呼和範圍,但通常指的是東南亞地區。在明、清時期,「南洋」包括馬來群島、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等地,也包括中南半島沿海、馬來半島等地。而「下南洋」則特指中國東南沿海民眾向這些地區的遷徙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