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音樂文化是中原地區人民生活的形象反映,它體現在中原地區的民歌、民樂以及源遠流長的各種曲藝形式上。中原音樂文化也是中國音樂三大源頭之一,其中包括了保留至今的各種音樂文物和音樂思想。其中,有中華第一笛之稱的賈湖骨笛出土於河南省漯河市舞陽縣的賈湖遺址,距今約9000年至7700年,是中國出土年代最早的樂器實物,至今還能吹奏。賈湖骨笛的出土把中國音樂文化上推至9000年,改寫了中國歷史原先對先秦音樂史只有五階音域的史考,賈湖骨笛有七階高低階音域,在世界音樂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中原音樂文化的歷史,史書中有葛天氏之樂、關於大禹治水的《大夏》歌舞、神農氏削琴桐為琴、商人「恆舞於宮,酣歌於室」、周王招飲群臣諸侯「喲喲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等記載,殷墓出土的三件一組的編磬、兩漢魏晉隋唐一承的簫鼓樂隊畫像磚的出土、宋元時期大量的民間音樂形式,都證明了中原音樂文化的連綿不斷。
從記載看,中原在夏啟時已有優伶出現。商、周時期儺儀規模巨大,洛陽在兩漢和隋唐時期均是「百戲」活動的中心。「諸宮調」創始於開封,《目連救母》搬演於開封,北宋雜劇也形成於開封。這一切足可說明中國戲曲的主根在中原地區。繼諸宮調、金院本、元雜劇之後的四百年間河南境內先後存在或流行過的各類劇種達78個,其中戲曲劇種67個,數量和密度均居中國之首。中國的五大劇種之一的豫劇,居中國各地方戲曲之首。因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 ,又叫「河南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