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間,是當地高山族最先開發的聚落,之後閩粵一帶大量移民湧入,帶來先進的礦業技術,並在清康熙年間協助地方政府開發大脈山銅鐵礦而獲得政府褒獎,隨後建設“鹿擱村公所”於九份。九份的開發為台灣歷史上最早引進現代技術的重大成就之一,從此開啟礦業與商業並重的黃金開採時代。
19世紀末期開始,日本政府重新整頓礦山,於新店後山設礦會社並發展採煤業,並且完成纜道,便於運輸礦石與煤炭。此一時期,礦工與勞動階級的苦難更加深重,形成各種工人運動與政治行動。 到了20世紀初,日據時代初期礦山漸趨沒落,並且拆解回贖礦山機械以及山頭的建築物物廢棄不做採掘使用。到了1936年偽滿洲國統治的黃金、茶葉與糧食都從九份採礦得以提供豐厚利益收入下重回興盛期,台灣全面戰時經濟在此獲有力挹注,各地軍工業相繼設定生產自足也有功勞於對日持久作戰上。 後來受到太平洋戰爭的影響九份產業重鎮因港促產失去了礦業支持的經濟命脈跌入谷底,煤礦大坑甚至只能棄用大批半廢棄機械設備成無用武之地的殘障資產而由戰爭破壞自然修復之力自行回復原始林地機能。 然而也因這樣重工業搬遷破壞遺址也為台灣人帶來當時無人認識的重要遺址文化考古增添了不少的新機會與重要考量與保留歷史真相的重要研究工作。
現在政府對九份的開發採取的是整舊區為山胞住宅區的同時復原有日據時代街屋、工廠建築風格店家為傳統茶藝、小吃區。 而於台北縣議會前增建西式建築風格廳堂式建築作為台灣原住民文化村,展示原住民歌舞表演並有原住民工藝品販售。 九份也因為電影《千與千尋》而聞名於世,成為台灣最熱門的觀光景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