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學是大乘佛學的三大體系之一,起源於公元三世紀時的印度,繼大乘中觀學之後成爲印度佛學的主流與核心。在3到7世紀的500年中,唯識思想一直保持很大的優勢,並對其他各種思想與學說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唯識學的核心思想是“唯識”,即認爲一切皆由心識所構成,包括人、物、事、象、色、聲等。它把人的心識分成八大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這八個構分別爲對應的感覺器官和感覺意識。唯識學認爲,只有心識才是真實存在的,一切外在的事物只是心識的表現。這種心識的觀點與西方哲學的唯心主義類似,但唯識學不僅強調心靈的作用,也認爲心靈的本質是無我的。
唯識學是一種哲學學說,也是一種心理學,它試圖揭示人類心靈的本質和內在運作機制,爲人類的修行和解脫提供指引。唯識學認爲,人類的認識和體驗是有限的,因爲我們的心識只能通過六根和六識來感知和理解世界。這種有限性導致了人類的迷惑和苦難。唯識學提出了一種消除苦難的方法,即通過禪定和智慧來證悟無我、空、因緣等真理,從而獲得解脫和涅槃。
唯識學還提出了“三性論”和“八識論”。三性論認爲,一切事物都具有依他性、因緣性和無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