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本名推,又名介之推、介推,是春秋時期的晉國人物。他出生於夏縣的裴介村,最初被封為晉國大夫,輔佐晉獻公治國理政。在晉國內亂期間,介子推隨同公子重耳一起流亡,經歷了長達十九年的艱難歲月。在這段時間裡,他們顛沛流離,饑寒交迫,但介子推始終忠心耿耿,甚至在重耳饑寒交迫之際,割股奉君,展現了極高的忠誠。
重耳最終返回晉國並成為晉文公,但介子推並未主動請賞,他認為晉文公的返國是天意,而自己的忠心行為是理所應當的。介子推選擇隱居綿山,成為一名不食君祿的隱士。晉文公為了尋找介子推,放火燒山,導致介子推與其母親相抱而死。這一事件引發了晉文公深深的愧疚,為了紀念介子推,他下令將綿山改為介山,並設立了寒食節。
介子推的故事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他的忠誠、謙遜和犧牲精神被後人廣泛傳頌。他的事跡不僅體現了忠君思想和道義精神的傳統價值觀念,也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