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起源和傳說故事如下:
元宵在宋代始叫“元宵”因拋棄了“燈”字而得,因為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夜名“宵”。元宵節早在2,7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關於元宵節還有一則傳說,相傳東漢明帝提倡佛法,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此外,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象徵著團圓、美滿的“吃元宵”與“送湯圓”也有特殊的寓意。元宵的營養搭配也很有特色,元宵偏愛熱食,同時也可以做成甜、鹹兩種,再加上一小撮的肉菜陷,這種膳食營養豐富,有利於多種營養成分的互補。
不過元宵節一般賞燈是從漢代就開始了,人們別出心裁地創造出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花鳥、魚蟲燈。這種活動在民間流傳至今,人們在賞花燈、猜燈謎的同時又歌又舞、說笑逗樂,以這種獨有的形式表達幸福吉祥,成為連線城鄉人民情感的紐帶。
至於元宵節吃湯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由於一個宮女偶然的一次煮湯圓失誤而做出了三十多個白色的黏丸,為了糊弄皇帝,這些黏丸被放進了鍋里並煮出來獻給皇帝和宮女們食用。皇帝覺得非常好吃,於是命令今後每年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來慶祝。
以上就是元宵節的由來和部分傳說故事,這些故事都表達了元宵節團圓的主題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