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舍人是隋朝和唐朝時期的一種官職名稱,具體職責和歷史變遷如下:
隋朝時期:
名稱:內舍人。
背景:因楊堅的高祖父名忠,故將中舍人改為內舍人。
職責:為太子門下坊次官,主要負責侍進奏、參議表章等事務。
變遷:初置時為四員,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減為二人,官階為正五品上。
唐朝時期:
名稱:內舍人。
背景: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因皇太子名忠,再次改為內舍人。顯慶元年(656年),因太子被廢,復名為中舍人。
職責:掌侍進奏,參議表章,起草詔旨制敕、璽書冊命等。
特點:唐代舍人增為六人,同樣為正五品上。
綜上所述,內舍人這一官職在隋朝和唐朝均存在,其職責包括侍進奏、參議表章以及起草重要文書等。隋朝時期,內舍人的數量有所減少,而唐朝時期則有所增加,顯示了這一官職在不同朝代中的變化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