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分楷法,亦稱「分書」或「分隸」,是一種古代漢字書寫風格,具有以下特點:
起源與演變:
八分楷法的名稱來源於對古代文字的分割理解,即從程邈隸字中取二分,從李斯的小篆中取八分,因此得名。
後來,漢代蔡邕將其簡化為漢隸,用作官方字型,並有三體石經流傳至今,當時也被稱為楷書或真書。
主要說法:
一種說法是東漢上穀人王次仲將隸字改為楷書,再將楷書變為八分,這是蔡希綜的觀點。
另一種說法是去隸字八分取二分,去小篆二分取八分,因此叫做八分,這是蔡琰解釋其父蔡邕的觀點。
歷史地位:
在唐代,八分楷法的概念與古代有所不同,唐代所說的八分並不是古代所說的八分。
儘管如此,八分楷法在書法史上仍占有重要地位,它為後來的書法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和靈感。
現代理解:
現代對於八分楷法的理解需要基於歷史文獻和書法實踐,以更全面地認識這一獨特的書法風格。
綜上所述,八分楷法是一種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書法藝術形式,它不僅體現了古代書法家對文字美的追求,也為後世書法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