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城城址位於中國河南省輝縣市市區中北部,是戰國時期魏國共邑城垣的遺存。共城城址具有悠久的歷史,最早見於《史記·周本紀·正義》等文獻記載。它始建於西周初年,是西周晚期共國國君共伯和的封地。共城城址的歷史可追溯到西周晚期,直到五代宋初廢止,共使用了千餘年,一直為共邑(縣)、共城縣的縣治所在地。
共城城址的地理位置優越,坐落在太行山支脈九山的南麓,東臨東石河,西靠百泉河(即衛河),南望平原。城址的形狀為矩形,南北長1500米,東西寬1100米,總面積達46.2多萬平方米。城牆外側有寬20多米的城濠。城牆主體為西周夯築,漢唐時期多有修補。共城城址的周長為5000多米,面積達160多萬平方米。
共城城址在歷史上具有特殊性質和重要地位,它地處河內地區西北與北部之要衝。共城城址不僅是研究戰國時期城市布局、功能設施的寶貴資料,而且對於了解先秦時期共地的歷史地位、共城與共縣及共城縣的傳承關係也具有重要意義。此外,共城城址還凝聚了「共和行政」、「共和元年」等歷史事件,是中國歷史紀年上的一個分水嶺。
共城城址在1976年被輝縣革命委員會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9月20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城城址的城牆採用兩邊夯築、中間填土的方式構建,出土了筒瓦、板瓦、銅鏃、鐵钁、陶罐、陶豆、公字布幣等戰國時期的遺物。此外,在共城西北角城外還發現了一處戰國鑄鐵遺址。
此外,輝縣市還開闢了「共城公園」供人們參觀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