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皮落子是一種具有深厚歷史和文化價值的傳統戲曲劇種,源自中國河北省滄州市南皮縣,是當地人民的藝術創作。關於南皮落子的起源,有說法稱其歷史可追溯至1730年左右,而其興盛期主要在清末民初。
南皮落子的表演形式多樣,包括文落子和武落子。文落子,也稱為「小風流兒」,通常包含多種民歌的連唱和舞蹈,使用的道具包括「鞭」「板」和「扇」,其中「鞭」為男性動作,「板」和「扇」為女性動作。表演時,演員們邊歌邊舞,常用的民歌包括《放風箏》《茉莉花》等。有時也會單獨使用「扇」進行表演,展現出自然、幹練、流暢和大方的特點。武落子則是在文落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也稱為「大風秧歌」,表演時只使用「鞭」和「板」,不使用「扇」。南皮落子在表演中融入了民間武術和古典戲劇的特色,因此表演風格熱烈、健壯、歡快而豪爽。
此外,南皮落子在春節等重要節日期間尤為盛行,主要用於表達人們對辭舊迎新和豐收季節的喜悅心情。2008年,南皮落子被正式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標誌著其重要的文化價值得到了官方認可和保護。這一傳統藝術形式不僅展現了南皮地區的民俗風情,還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