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典籍包括: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合稱,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子思、曾參。
五經:《詩》《書》《禮》《易》《春秋》五部儒家經典的簡稱,指儒家的五聖經。
六經:指的是六部儒家經典,即在“五經”外,另加《樂經》。
十三經:漢代開始,把《詩》《書》《禮》《易》《春秋》稱爲“五經”。唐代把“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三傳”(《公羊傳》《轂梁傳》《左傳》),連同《易》《書》《詩》稱爲“九經”。至唐文宗刻石經,將《孝經》《論語》《爾雅》列入經部,則爲“十二經”。宋代又將《孟子》提升爲經,故有“十三經”之稱。
三字經:舊時廣泛使用的蒙學課本,相傳爲宋代王應麟撰,明清學者陸續增補。
易經:講的是人謀,不是神謀、鬼謀。整部作品始終貫穿着人的因素起決定作用的思想觀念,認爲人的品德修養,人的主觀努力可以逢凶化吉,促使事物發生變化。
以上這些典籍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框架,是中華文明的精神基礎,同時也是先秦歷史、文化和思想的記錄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