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震位移,也稱為地震位錯,是指一次地震引起的地震斷層兩盤塊體的相對錯動量。這種位移可以通過地質調查、地震儀記錄或者地殼變形測量數據來獲得。同震位移的大小通常與地震的震級正相關,即震級越高,位移量越大。例如,1906年美國舊金山8.3級大地震導致的斷層水平位移為640厘米,垂直位移為90厘米;而1966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英比利爾3.6級地震的斷層位移僅為15厘米。值得注意的是,這部分位移可能包括震前或震後斷層蠕動位移分量。斷層位移在斷層中部的數值最大,並向兩端逐漸衰減,一般所說的地震位移量多半是最大值或平均值。據統計,全球的地震位移大部分是以水平為主,即斷層走向滑動占優勢。
同震位移的研究對於大地變形、隧道、大橋以及生命線系統等的抗震設計和震害預測等都具有重要意義。例如,通過研究同震位移的計算經驗公式及計算模型,可以為跨斷層地下工程的抗震設計提供理論依據。經驗公式和計算模型的選擇對於準確預測同震位移至關重要,不同的模型和公式在不同地震和地質條件下適用性不同。例如,Wells經驗公式和Okada模型在模擬特定地震事件的同震位移場時表現出了較好的適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