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唐朝科舉考什麼

唐朝的科舉考試主要分爲常科和制科兩類。

常科是每年都舉行的定期考試,包括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多種科目,其中明經和進士兩科是常科中的主要科目。制科則是由皇帝臨時下詔舉行的考試,其科目和要求可能會根據皇帝的命令而有所變化。

常科中,明經科主要測試考生對經典文獻的記憶和理解,包括帖經和墨義等考試方式;而進士科則更注重文學才能,特別是對詩賦的寫作能力。唐朝的科舉考試還強調實用性,如明法、明書、明算等科目,雖然不如明經和進士受歡迎,但它們提供了專業知識的測試。考生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從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的生徒,二是通過州縣考試篩選出來的鄉貢。鄉貢入京後通稱爲舉人。州縣的考試稱爲解試,而尚書省的考試則稱爲省試或禮部試,通常在春季舉行。由於進士科的難度較高,當時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