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院型石窟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支提窟:以塔爲窟的中心,將窟中支撐窟頂的中心柱刻成佛塔形象。
佛殿窟:以佛殿爲中心,塔從寺院前部退至佛殿之後。
毗訶羅窟(精舍窟):早期較爲少見,以僧舍爲中心。
這些類型的石窟起源於中亞,後傳入中國,並在南北朝時期傳入新疆地區。在北魏時期達到盛期,唐末基本上中國化了。塔院型石窟的原型來自中亞,而在中國的演變過程中,以塔爲中心的佈局方式逐漸轉變爲以佛殿爲中心,塔退至其後。這種變化在東漢洛陽白馬寺的佈局中就已經開始,並在唐以後成爲佛寺變化轉折的標誌。兩宋時期,伽藍七堂的佈局中,塔已經不是重要位置,而到了晚期,城市化和大軸線的佈局使得塔的地位進一步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