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是一個漢語成語,最早出自戰國時期韓非的《韓非子·五蠹》。這個成語用來形容那些不想通過努力工作來獲得成功,而是妄想不勞而獲,或者固守狹隘的經驗、不知道變通的人。
成語的來源是一個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宋國的農夫,他在耕作時發現一隻兔子撞到田邊的樹根上死了。於是,農夫決定每天守在樹根旁,希望能再次撞到兔子,從而不勞而獲。然而,他最終什麼也沒得到,反而被人們嘲笑。
在現代漢語中,「守株待兔」通常帶有貶義,用來諷刺那些抱著僥倖心理,期待意外之財的人。它也常用來提醒人們不要死守舊有的方法或經驗,而應該適應變化,積極努力,以實現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