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撒的由來可以概括如下:
彌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聖經》中的最後晚餐,耶穌在受難前夕的晚餐中,拿起麥麵餅和葡萄酒,感謝和祝福,然後把餅和酒變成自己的聖體和聖血,交給門徒們吃,並令門徒們也這樣做來紀念他。這是舉世的第一台彌撒。
從語言發展歷史角度來看,教會盛行於羅馬帝國時,就採用當地拉丁語、希臘語等。由於拉丁語是中古時代歐洲唯一正式的通行書寫的語言,所以教會在舉行敬禮天主的禮儀時,採用了拉丁語。從牧民禮儀的歷史看,古代教會把彌撒分成「候洗者彌撒」和「領洗者彌撒」兩大部分,就是現在彌撒的「聖道禮儀」和「聖祭禮儀」。
彌撒(Missa)是天主教會對聖體聖事禮儀的稱呼,是天主教會的主要祈禱儀式。天主教會認為這種儀式是以不流血的方式重複耶穌為救贖世人而在十字上對天主的祭獻,經過神父或主教祝聖的無酵餅和葡萄酒代表耶穌的身體和血。
在每一次的彌撒中,所有參加的信徒們都會把自己的心願和需要都藉著祭台上的耶穌一起獻給天主聖父,祈求聖父藉著耶穌十字架的犧牲而寬恕罪過、賞賜所需的一切東西。
最早的彌撒起源於10世紀,教士為麵包和葡萄酒——基督的肉身和鮮血——祝聖並分發給參加彌撒的信徒是領聖餐禮的中心環節。從13世紀到1965年,羅馬教會規定只有主持彌撒的教士能拿葡萄酒杯。但是現在,像起初一樣,它提供「兩種領聖餐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