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魚是東漢時期官員李膺的典故,李膺擔任朝歌長時,每天早上都會在城門附近巡視。當時正直饑荒年份,許多流民手裡拿著一尺來長的魚鉤到城裡捉魚,偶爾抓到一兩條魚後就會立刻送給官府門口守門的官員,以示敬意。
然而李膺的門吏卻不接受,抓到的魚就會立即放生。為此有流民嘲笑他,說他是沽名釣譽之人。然而李膺卻認為這是自己行為不夠檢點造成的,於是他讓官府把捕到的魚都養起來,並親自餵養它們。這個故事後來被傳為佳話,被稱作懸魚。
這個故事體現了官員廉潔自律、勤政愛民的形象。
懸魚是東漢時期官員李膺的典故,李膺擔任朝歌長時,每天早上都會在城門附近巡視。當時正直饑荒年份,許多流民手裡拿著一尺來長的魚鉤到城裡捉魚,偶爾抓到一兩條魚後就會立刻送給官府門口守門的官員,以示敬意。
然而李膺的門吏卻不接受,抓到的魚就會立即放生。為此有流民嘲笑他,說他是沽名釣譽之人。然而李膺卻認為這是自己行為不夠檢點造成的,於是他讓官府把捕到的魚都養起來,並親自餵養它們。這個故事後來被傳為佳話,被稱作懸魚。
這個故事體現了官員廉潔自律、勤政愛民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