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禾桶是一種傳統的農具,主要用於稻穀等農作物的收穫和脫粒。它的結構包括:
大木桶:由木板製成,呈橢圓形,高約1.2米,半徑0.5米,用篾篐或鐵箍紮實。桶正面有個小凹口,用於擺放稻禾。
禾架:彎梯形結構,安置在木桶正中,用於承收打禾時的壓力,起到脫粒效果。
手鉸:由兩支木棍和一支短鐵鏈組成,用於捆綁稻禾。
谷圍:用竹篾編織,安置在木桶的上邊,四周環繞,用於防止打禾過程中稻穀飛走。
打禾桶的使用過程包括:
收割稻禾:婦女農民使用牙鐮、禾落等工具從水田裡割下水稻,放在禾落上。
搬運稻禾:用扁擔將禾落挑到打禾桶旁側,整齊地倒下堆放。
打禾過程:強壯男人負責打禾,從稻禾堆中取出一大把稻禾,放在打禾桶前面的厚橫木塊上,用手鉸夾住,高舉過頭砸在打禾架子上,使稻穗脫粒後存儲在桶內。
翻鉸和抖禾:翻轉手鉸,再次砸打,確認谷穗打淨後,鬆開手鉸,抖動禾把,確保顆粒歸倉。
由於現代農業機械的普及,打禾桶的使用已經逐漸減少,但它在傳統農業社會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客家人耕作山坑梯田時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