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原名紫禁城,是中國明清兩朝的皇宮,位於北京市中心。故宮的歷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明朝,始建於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並在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正式建成。明成祖永樂年間(1403-1424年)開始修建皇城,即今天的北京故宮。嘉靖年間(1522-1566年),在皇城的基礎上修建了新的宮殿和建築,是故宮的主體建築所在。
明朝遷都北京後,共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居住並對全國實行統治。明朝滅亡後,清朝於1644年入主中原,將故宮作為皇宮使用,並進行了多次擴建、改建和裝修,使之成為了中國最宏偉、最壯麗的皇家宮殿之一。
然而,中國的封建制度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迎來了終結。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最後的一個封建王朝清王朝,也標誌著紫禁城作為封建皇宮的歷史宣告結束。1924年,末代清帝溥儀被逐出宮廷,結束了他的統治。而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將紫禁城轉變為一座開放的博物館,向世界展示了封建中國的宮廷文化和歷史。
故宮占地面積約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共有宮殿、花園、庭院等建築物960餘間,收藏有大量的文物和藝術品,是中國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它的建築風格、裝飾藝術和歷史文化價值,深深地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和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