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睦堂是一個具有深厚歷史和文化意義的建築,具體含義和用途如下:
歷史背景:
最初由客家劉氏始祖祥公的七世孫參常公所建,始建於北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至今已有1024年的歷史。
最初祭祀昭烈帝次子魯王永公及入閩客家劉氏始祖祥公,因此曾被命名為「魯王府」、「漢王廟」。
明朝永樂年間(公元1405年)經合族重建,改名劉氏家廟,又稱「祥公祠」,堂號為敦睦堂。
功能和意義:
作為私家祠堂,敦睦堂以團結鄰里、敦宗睦族、孝廉敬祖為根本,致力於弘揚中華禮教、禮法。
國內現存數家敦睦堂已成歷史遺蹟,體現了中國傳統家族文化的精髓。
地理位置和特點:
位於鎮江市京口區,是江蘇省人民政府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明、清代遺址。
是張氏的祠堂,傳說為漢朝張良後裔張賀於嘉靖年間所建,具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現代用途:
在某些地方,敦睦堂被用作老年活動室,供村里老人聚會、打牌、聊天。
有的敦睦堂內設有家廳完整的結構,包括前堂和後堂,後堂為兩層樓,前後堂之間有天井,曾是族人祭祀後休息的地方,也是請來戲班子唱戲時的後台。
綜上所述,敦睦堂不僅是一個具有豐富歷史和文化價值的建築,也是家族團結、文化傳承的重要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