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斗拱起源

斗拱,又稱枓栱、斗科、欂櫨、鋪作等,是中國建築特有的一種結構。它由斗和拱組成,斗是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拱則是從枋上加的一層層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結構。斗拱的產生和發展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最早見於戰國時期中山國出土的四龍四鳳銅方案

斗拱的起源有三種說法。一種認為由井幹結構的交叉出頭處變化而成;一種認為由穿出柱外的挑梁變化而成;一種認為由擎檐柱演化為托挑梁的斜撐,再演化成斗拱。另外,斗拱也源自高大宮殿屋頂出檐的要求,早期的宮殿建築往往採用斜撐的木柱來支撐寬大的屋檐,隨著審美需求逐漸被彎曲的木料替代,形成了斗拱的橫向重要構件——翹。同時,為了增強柱頂部位支撐屋檐的強度,柱頂之上又增加了斗形木塊,木塊上方沿著屋檐方向疊加長方形的墊木,長方形的墊木因審美需要逐漸變成弓形,形成了斗拱縱向的重要構件——拱。

斗拱的發展可以分為幾個階段。西周南北朝時期是斗拱出現在中國建築史上的最早階段,出土於西周的青銅器上已有櫨斗的形象。唐代元代是斗拱結構力學與建築裝飾造型藝術完美結合的成熟階段,這一時期的斗拱已不再是單一的支撐飛檐的結構構件,而是建築框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明代清代這個時期是斗拱的結構日漸趨向於裝飾性的一個階段,斗拱由大到小,由簡到繁,結構作用減弱而裝飾作用逐漸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