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古代科舉考什麼

古代科舉考試的內容和形式經歷了不同朝代的變遷,但主要以測試儒家經典爲主。以下是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和特點:

童試:也稱爲“童生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考試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典,特別是“五經”或“四書”的文句命題,要求考生闡釋義理。文章格式規定爲八股文。通過童試後,考生獲得生員(秀才)資格,方可進入府、州、縣學學習。

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舉行一次,地點在各省省城或京城。獲秀才身份的府、州、縣學生員、監生、貢生均可參加。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中者稱爲“舉人”,第一名稱爲“解元”。

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一次,由禮部主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均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爲“貢士”,第一名稱爲“會元”。

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由皇帝在殿廷上親自策問會試錄取的貢士,以定甲第。錄取分爲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稱號,第一名稱狀元;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稱號。

其他科目:唐朝科舉考試有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數學)等多種科目,考試內容有時務策、帖經、雜文等。宋朝科舉考試有進士、明經科目,內容有帖經、墨義和詩賦。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後,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明清時期科舉考試改爲考八股文。

綜上所述,古代科舉考試主要考查考生對儒家經典的理解和表達能力,特別是通過八股文的形式來測試考生的儒學造詣。考試內容和形式在不同朝代有所變化,但核心目的是選拔具有儒家學識和道德修養的人才擔任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