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在文言文中具有多種含義,主要包括:
指示代詞:
表示「這」、「這個」或「這裡」。例如:「斯言之玷。」(《詩經·大雅·抑》)
連詞:
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於是」或「就」。例如:「人之性,心有憂喪則悲,悲則哀,哀斯憤,憤斯怒,怒斯動,動則手足不靜。」(《淮南子》)
動詞:
指劈、砍。例如:「墓門有棘,斧以斯之。」(《詩經·陳風·墓門》)
表示分開、裂開或扯開。例如:「斯而析之,精至於無倫,大至於不可圍。」(《莊子·則陽》)
形容詞:
同「廝」,表示卑賤或僕役。例如:「鄉官部吏,職斯祿薄。」(《後漢書·左雄傳》)
助詞:
用在倒裝賓語和動詞之間,以確指行為的對象。例如:「斯奔亂流,逕城陽之盧縣。」(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沂水》)
用在形容詞之後,相當於「然」。例如:「斯sī <代> 『斯』假借為『此』,這,這個。」(《爾雅·釋詁》)
綜上所述,「斯」在文言文中是一個多義詞,其具體含義需要根據上下文來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