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王這一稱號,在中世紀和近世時期,主要用於指代掌握政權的統治者,尤其是武家政權的領導者。在室町時代,足利義滿將軍為了促進勘合貿易,接受了明朝封予的「日本國王」稱號,此後,室町幕府的將軍在對外關係中普遍使用這一稱號,尤其是與明朝的交往中。而在江戶時代,幕府的將軍則更傾向於自稱「日本國大君」。
歷史上,「日本國王」這一稱號的使用有著不同的背景和含義。最初,中國的朝廷將日本的領導人稱作「倭王」,到了唐朝以後,改稱為「日本國王」。這一稱謂在歷史上主要指的是日本的天皇。例如,在《唐丞相曲江張先生文集》和《元史日本傳》中提到的「日本國王」,實際上是指當時的天皇。
明朝建立後,明太祖派遣使節至日本,要求日本取締倭寇並向明朝朝貢。在南北朝時代,南朝懷良親王以「日本國王懷良」的名義與明朝進行貿易。室町幕府時期,將軍們試圖恢復與明朝的貿易關係,多次派遣使節。1401年,足利義滿以「日本國王臣源義滿」的名義向明朝朝貢,建文帝敕封足利義滿為日本國王。此後,室町幕府的將軍都使用「日本國王」的稱號與明朝通連外交。
綜上所述,日本國王在歷史上主要指的是天皇或室町、江戶幕府的將軍,這一稱號的使用反映了日本政治體制和外交政策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