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曾侯乙編鐘是什麼

曾侯乙編鐘是戰國早期(約公元前433年)的曾國國君所擁有的一套大型青銅古樂器,也是國家一級文物,其出土情況、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如下:

出土信息:

1978年在湖北省隨縣(今隨州市)擂鼓墩的曾侯乙墓中被發現。

現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並被視為該館的「鎮館之寶」。

組成與結構:

整套編鐘由65件青銅鐘鈴組成,包括甬鍾45件、鈕鍾19件和一件楚惠王贈送的鎛。

這些鍾鈴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鍾架上,鍾架長748厘米,高265厘米。

最大的鐘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而最小的鐘高20.2厘米,重2.4公斤。

音樂性能:

每件鐘都能發出兩個不同音高的聲音,展示了其卓越的音樂性能。

音域跨越五個八度以上,每件鐘可發兩個樂音,具有十二個半音的齊備性,能夠實現旋宮轉調。

音列基於現今通行的C大調,能夠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的樂曲。

歷史與藝術價值:

這套編鐘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證明了早在公元前5世紀,中國就已經使用了十二平均律,比歐洲早一千八百多年。

代表了先秦時期禮樂文明與青銅器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

在考古學、歷史學、音樂學、科技史學等多個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保護與展示:

曾侯乙編鐘不僅是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也是中外遊客和學者爭相參觀和研究的對象。

通過這套編鐘,人們能夠深入了解中國古代的禮樂制度、音樂文化以及青銅鑄造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