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鎩羽而歸」(shā yǔ ér guī)源自南朝宋時期鮑照的《拜侍郎上疏》,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指失敗或不得志而歸。具體解釋如下:
成語解釋:
「鎩羽」原指羽毛摧落,比喻失敗或不得志。
「而歸」則指因此而返回。
出處:
南朝宋·鮑照《拜侍郎上疏》:「鎩羽暴鱗,復見翻躍。」
近義詞:
大敗而歸
出師不利
大敗而逃
反義詞:
銳不可當
銳不可擋
凱旋而歸
用法:
作謂語、狀語;指不得志而回來。
例句:
當他們所支持的球隊鎩羽而歸時,他們心情都非常沮喪。
通過以上解釋,我們可以更全面地理解「鎩羽而歸」這個成語的含義、出處、用法以及與之相關的成語故事和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