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當時人們認爲鞭炮的聲音可以驅邪避兇,保佑家人平安吉祥。在遠古時代,有一種叫“年”的兇猛怪獸,每逢新舊歲之交就會出來糟蹋莊稼,傷害人畜,人們發現“年”怕聲音和紅色,也怕火光,於是每年年末歲首,人們就會在家門口貼紅聯、放鞭炮、掛紅燈,以此來驅走邪氣和晦氣,迎新年放鞭炮寓意驅散舊年的不順,迎接新年的好運和幸福,更能讓家宅平安、生意興隆。
隨着火藥的發明,人們將火藥裝在竹筒裏燃放,聲音更大,從而代替了用火燒竹子,北宋時期,中國民間已經出現了用捲紙裹着火藥的燃放物,並命名爲“鞭炮”。
在現代,華人在傳統節日、婚禮喜慶、各類慶典、廟會活動等場合幾乎都會燃放鞭炮,特別是在春節期間,鞭炮的使用量超過全年用量的一半。雖然放鞭炮可以給節日增添歡樂的氣氛,但放鞭炮也有一些不利的方面,如環境污染、安全隱患、浪費資源等,因此,我國許多城市都制定了禁止或限制放煙花爆竹的規定,以保護環境和人們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