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茶法,即茶葉飲用時的製作方式,其變化受制於茶葉製作方法,並與文化形態有關。唐代飲餅茶,採用煮茶法;宋代飲團茶和散茶,以煎茶法為主;明代以後飲炒青散茶,以沖茶法為主。當今世界烹茶之法大體仍是這三類,各國各民族根據本國本民族習慣略加變化。
煮茶法源於西漢,盛於初唐,即直接採集茶樹的生葉或乾茶,投於水中煮好飲用。後來由於一批文人飲茶,使飲茶有了文化的色彩,飲茶漸漸走向時尚,走向高雅,使得茶和菜湯劃清了界限。唐代時,茶葉製作工藝日漸發展,餅茶、散茶的品種越來越多,並成了饋贈他人的佳品。於是人們不再直接烹煮新鮮茶葉,而是先把餅茶碾為碎末狀,然後放進鍋里進行燒煮,待煮開後香味四溢時就可以飲用了。
煎茶法盛行於中晚唐,即用茶葉、牛奶以及豆蔻、肉桂和生薑等香料煮出的茶湯,叫做馬薩拉茶。
點茶法流行於南宋,即將茶葉放在熱水中輕輕搓洗,然後將茶葉放到以火炭燒熱的銀壺中,利用火炭的餘熱將茶葉烘乾。
泡茶法是明清以至現代,為民間廣泛使用的方法,即將茶葉放在壺或杯中,用適量的水沖泡,等待茶葉充分發酵和釋放香味之後直接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