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
百夷人,即「百夷」,亦稱「伯夷」、「擺夷」,是元明時期對傣族先民的稱謂。以下是關於百夷人的詳細信息:
歷史背景:
在唐宋時期,「百夷」與「白衣」是同音異寫。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錢古訓、李思聰至麓川平緬軍民宣慰使司(今雲南德宏地區),歸著《百夷傳》,詳細記述了當地傣族之事。此後,「百夷」一稱逐漸代替了金齒、白衣、白夷等稱謂,成為傣族的專稱。
《百夷傳》中還有大百夷、小百夷之分,前者主要指西部德宏地區的傣族,後者主要指怒江以東至西雙版納即滇南地區的傣族。
其他相關民族:
百夷人也被認為是雲南白族的舊稱之一,尚白,因此建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定族名為白族。
古擺夷族,原為「西南夷」的一個分支民族,實際上屬於百濮民族中的「雟」,後融合了古泰族形成傣族。清朝至民國年間,擺夷族被俗稱為「水擺夷」和「旱擺夷」,分別指依水而居和居於半山坡與溪谷地帶的傣族人。
綜上所述,百夷人主要是指傣族的古稱,同時也與白族有關聯。此外,古擺夷族的歷史背景和分化也展示了其複雜的民族融合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