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禮義廉恥的故事有很多,其中比較著名的是“文公退朝”的故事:
有一次,國君宋襄公召集諸候國在鹿上開會,討論伐鄭國。曹國使者到達時,宋國正要出兵,恰巧宋國大夫司馬子魚有病臥床,在家靜養。曹國使者見到司馬子魚後,就對他說:“我們國君主張出兵伐鄭,認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但我聽說貴國公子目夷認為我國太文弱,不宜於出兵,因此我們國君很猶豫。”司馬子魚聽到這裡就火了,對曹國使者說:“目夷不是這樣的人。以前周武王伐紂,遷殷朝於西亳,封諸侯時也實行分茅之封制,功臣按功勞大小分得土地。這樣分封諸侯就是為了防止犯罪。假如武王不分茅之封的話,天下就不會安寧了。如今我主主張出兵伐鄭是有正當理由的。我們並不貪圖侵略別人,是考慮到別的國家整軍經武好幾年,應當給他們一個機會,以便我們制止他們向我們發動侵略。”
司馬子魚說罷這番話就辭別了曹國使者回國。曹國的決定也就錯了這一回。當時另一位賢臣——公子目夷在朝上直言:“廉恥不二者,國之司直也。小臣有廉恥之心而國不加修飭以有率慢其在下,殆必假人以求平也。所謂禮也者,別於富貴也。故必富而後求義勇,且小臣得保其聞也。”意思是說:禮義廉恥是國家的四根柱子。一般人有了富貴就忘記了禮義廉恥,君主喪失了它就會危亡。如果一般人不講禮義廉恥,那么就會像禽獸一樣;如果君主不講禮義廉恥,那就會像漏船一樣隨時都會翻船。宋襄公聽了目夷的話後說:“講得好。”於是就退朝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禮義廉恥的重要性,它是一個國家、社會和個人都應該遵循的道德準則。只有當國家、社會和個人都遵循這些準則時,才能實現和諧、穩定和繁榮。
以上信息僅供參考,如有需要,建議您查閱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