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算是一種十七世紀初由英國數學家耐普爾發明的算籌計算法,明末傳入中國,也被稱為「籌算」。以下是關於策算的詳細介紹:
發明者與時間:耐普爾,十七世紀初。
傳播:明末傳入中國,清代梅文鼎、戴震等學者對其進行了研究。
計算工具:
籌是用竹或木製成的。
每籌正反面各分為九格,每格斜分為二。
個位數寫於斜線下角,十位數寫於斜線上角。
第一籌正面寫一至九,第二籌寫一至九各數的二倍,第三到第九各籌中分別寫一至九各數的三倍至九倍的數。
第一籌的反面與第九籌相同,其他籌類似。第五籌的反面為空。
計算方法:計算時把籌拼攏,進行乘除。
發展變化:
梅文鼎改斜格為兩半圓合一位格,使其更醒目。
將橫籌改為縱籌,使計算更為方便。
發明了平方籌、立方籌等專為開方之用的籌。
策算是中國古代的計算方法之一,以籌為工具來記數、列式和進行各種數與式的演算。籌也被稱為策、籌策、算籌,後來又稱之為運算元。最初是小竹棍一類的自然物,以後逐漸發展成為專門的計算工具,質地與製作也愈加精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