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家理論(Stewardship Theory)是一種關於公司治理和經理人角色的理論。它起源於20世紀90年代,與代理理論(Agency Theory)相對立,揭示了經理人和委託人之間存在的另一種關係。管家理論認爲,經理人不僅僅是機會主義和偷懶的代理人,而是具有成就需求、希望通過工作獲得內在滿足和認同的“管家”。這些“管家”在長期的人際關係和社會變化下,會努力工作,以實現公司資產的增值和所有者的財富最大化。
管家理論的核心在於控股股東與委託人之間建立“管家”關係,強調長期股東財富最大化。它提出,管理人員(經營者)在任職時間增加後,會對組織產生認同感,並將個人形象與公司聲望整合起來,意識到個人利益與公司乃至所有者利益緊密相連。因此,作爲管家的管理者不再是純粹自利、個人主義和機會主義的行爲者,而是集體主義的、可信任的,其行爲受到非金錢的激勵。
在治理結構設計上,管家理論提出可能將董事會主席與CEO二職合一,以利於經理人在相互信任的環境中充分發揮其管家才能。在治理機制設計上,管家理論建議建立非物質的激勵計劃,以促進管理人員的長期努力和忠誠。
總體來看,管家理論的研究主要側重於四個方面:經理人的人性分析和假設、治理結構設計、治理機制設計以及管家理論與代理理論的相互關係。這些研究對提高中國企業的公司治理整體水平和國際競爭力,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科學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