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亨利效應是指在進行心理或教育實驗時,對照組的參與者由於與實驗組競爭的動機,會表現出超出原有水平的行爲反應。
這種效應最早由海尼奇於1970年提出,他在評論一些比較電視教學和課堂常規教學的研究時所命名。這個效應的名稱來源於一箇傳說,講述了一箇名叫約翰·亨利的黑人築路工,爲了與新發明的蒸汽打釘機抗爭,拼命地以他的力量和技巧手工打道釘,結果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效率。在教育情境中,這種現象尤爲普遍地存在於新的教學法與舊的教學法的比較過程中,控制組中的教師和學生往往會把實驗情境看成是一種競爭或威脅,從而加倍努力,以證明自己的能力不亞於實驗組。
這種效應與霍桑效應相似,都是影響研究內在效度的額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