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羊之皮"主要有兩種含義:
字面意義上,"羔羊之皮"指的是羊羔的皮革,通常是年輕綿羊的皮膚製成的。在古代,"羔羊"泛指羊,"皮"則指製作過的毛皮,此指羊皮皮襖。
文學意義上,"羔羊之皮"出現在一些詩歌中,如《詩經》中的《羔羊》一詩。這首詩歌的內涵存在爭議,古代學者多認為它的用意是「讚美」,而近代學者卻提出,這首詩歌的作用在於「諷刺」。"羔羊之皮,素絲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這句詩描繪了廟堂之上的大夫們身著羔羊之皮縫製的衣衫,享用完公餐之後,邁著悠閒的步子離去的場景。"五紽"指的是縫製細密,五,通「午」,岐出、交錯的意思;紽(tuó),絲結、絲鈕,毛傳釋為數(cù),即細密。這件衣服是用多塊皮革所縫製的,可以看出節儉之德。
總的來說,"羔羊之皮"既可以指實際的羊羔皮革,也可以作為文學作品中象徵節儉、正直等美德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