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芺是一種藥用植物,學名為Lactuca tatarica (L.) C.A. Mey.,屬於菊科萵苣屬。以下是關於苦芺的詳細信息:
科屬分類:苦芺屬於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桔梗目、菊科、萵苣屬。
分布區域: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北、華北及西北等地。
入藥部位:全草均可入藥。
性味:味苦,性微寒。
功效與作用:苦芺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暑熱煩悶、漆瘡、丹毒、癰腫、痔瘡、外傷出血、跌打傷痛等症狀。
用法用量:內服時,可煎湯服用,用量為15-30克;外用時,可根據需要適量使用,如搗敷、燒灰敷或煎湯洗。
別名:鈎芺、苦板、苦菜、敗醬、敗醬草。
注意事項:雖然苦芺具有多種藥用價值,但使用時應注意其性寒,不宜過量食用。
此外,苦芺在民間還有食用歷史,其葉片經過處理後可去除部分苦味,成為一種受歡迎的特色蔬菜。然而,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苦芺這一傳統的藥食同源植物逐漸被人們遺忘。為了傳承和發揚這一寶貴的自然遺產,應加強對苦芺的宣傳和研究,挖掘其更多的藥用價值和食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