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德主義是一個特定的文化或文學概念,它源自法國作家薩德侯爵的作品,這些作品以描繪性風俗和虐待狂而著稱。薩德侯爵的作品在法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一直存在爭議,他的作品曾被多個國家禁止發行,直到20世紀初才逐漸得到一些文學家的認可。
義大利導演帕索里尼在1975年完成了他的最後一部電影《薩羅,又名索多瑪120天》,這部電影基於薩德侯爵的作品,將薩德侯爵的文學世界轉化為視覺影像。帕索里尼在這部電影中描繪了一個荒誕、毫無人性的世界,其中變態行為被制度化,性虐待關係被推向極端,探討了人性深處的黑暗面。這部電影因其極端的內容和風格,被描述為「一部不可不看,卻不可再看」的作品。
薩德主義在倫理上主張「自由放蕩」,它代表了反社會的異質人群,與歐洲的人文傳統相違逆,並與法西斯主義有內在的同質性。薩德主義影響了後現代文學,尤其是法蘭西文學,使得後現代歐美文學具有了不同的德性品質。這種文學與18世紀啟蒙時代的「自由放蕩」文學有內在的歷史關聯。薩德主義在20世紀法國文學中的形成及其影響與啟蒙運動有關。巴塔耶被認為是薩德主義的文學代表,這種文學是啟蒙時代「自由放蕩者」文學在20世紀的延續。薩德主義文學在1968年的「五月風暴」後獲得了新的能量,成為法蘭西乃至歐美文壇的重要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