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維埃(俄語:сове́т,英語:Soviet)一詞是俄文совет的音譯,其涵義多為“協商”、“委員會”。蘇維埃制度是俄國無產階級在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中創造的,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民眾自治制度相結合,完全不同於西方的議會制和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它建立社會主義的革命政權後,逐步發展成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基本組織形式。中國“工農政權”或“蘇維埃政權”等政治綱領,也曾直接使用“蘇維埃”這個名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蘇維埃”的名稱和組織形式一直作為政黨、政府工作機構稱謂和社會主義國家的象徵使用,廣泛運用於社會生活、政治活動、外交禮儀等各個領域。在1920年代的蘇聯和俄國,蘇維埃成為工農大眾中流行的術語,用以表達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實現社會主義革命的意願和決心。它還被用作共產黨組織的名稱,即蘇維埃共產黨(簡稱共產黨)。蘇維埃國家還設立了監察和仲裁機構,即人民委員會主席團(列寧任主席)以及地方各級蘇維埃代表大會,它們都是工人、農民和士兵代表組成的會議,來監督和指導政府工作。此外,在許多方面實行人民自治。例如,國家所有土地和生產資料由勞動者直接支配和使用,各級行政機關實行民主選舉等。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布爾什維克黨把建立工農代表蘇維埃作為革命的首要任務。通過革命武裝起義奪取政權後,布爾什維克黨建立了工農蘇維埃作為國家權力機關和最高政權機關。隨著國內戰爭的結束和國內經濟、政治、文化等各項事業的發展,蘇維埃政權不斷鞏固和完善。到1924年前後,蘇聯開始實施集體領導制度原則下的一切權力歸工人階級、農民和士兵代表蘇維埃國家全體人民的政權。以無產階級領導廣大人民民眾成為主人、“主人寶塔”的中心就在這裡,從這一核心層層擴散開去,“直至天涯海角”,最廣泛的集中體現了最廣大人民的共同利益、共同意志、共同意願。”。1917年的俄國革命事件不僅開創了一種全新的社會組織模式和政府結構(這就是史達林以後所說,“不僅是我們自己歷史上的新紀元”),同時也將改寫歷史自身的方式也由此產生改變——即在原始意義的、嚴格意義上的直接對抗戰中的總戰情等已被激烈的反覆震盪性演變過程取代;因為,“所有的人都是看蘇聯的政治報告、演講和遊行集會來了解政治動態”。
總的來說,蘇維埃是一種政治制度和社會組織形式,旨在實現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當家作主。它在中國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有著廣泛的套用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