蜊叉泊社區位於辛安街道辦事處的南側約1.5公里處。這個社區的地理環境十分便利,西部臨近開拓路,該路對面是澳柯瑪工業園;南部有前灣港路,路上有海爾工業園和海信工業園;北部是南辛河;東部與港頭李社區相鄰。蜊叉泊社區的人口大約為5000人,其中包括暫住人口。社區的主要姓氏有宋、薛、王。
根據歷史記載,蜊叉泊社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永樂二年(1404年),當時杜家兄弟帶領家族從雲南遷移至安丘洪溝,看到了這裡的優越地理位置——南臨徐山,東有水塘,北是平坦的土地,認為是個適宜居住的地方,便在此定居。到了1484年,吳姓人家也從膠縣鐵道遷移至此,杜、吳兩姓人家和睦共處,主要以海洋捕撈和挖海蠣子為生。隨著時間的推移,社區周圍堆積了大量的海蠣子皮,因數量龐大,被稱為「蠣渣子泊」,後來演變為「蜊叉泊」。
目前,蜊叉泊社區已經沒有耕地,所有的土地都被大型項目徵用。社區共有318戶居民,主要以勤勞勇敢、樸實誠信的精神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勇往直前。社區居民投資780餘萬元建設了7000平方米的廠房,每年為集體增加收入80萬元。近年來,社區居民的經濟收入成倍增長,通過引進小型企業項目,年收入接近100萬元。到了2004年,社區的經濟收入達到了1.11億元,集體自有資產為3531萬元,人均收入達到6125元。社區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培養和輸送了近50名大中專學生和2名研究生,有550人參加了各類養老保險,510人參加了大病醫療保險。居民個人購買的各類汽車達到了78輛,顯示了蜊叉泊社區居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