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佛教菩薩名,為梵文Avalokiteśvara的意譯,亦譯作“光世音”,新譯“觀自在”“觀世自在”,音譯“阿婆盧吉低舍婆羅”“阿縛盧枳多伊濕伐羅”。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西方三聖”之一。佛教認為觀世音菩薩為大慈大悲的菩薩,遇難眾生只要誦念其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解脫,故名。曾因唐代避諱太宗李世民名,去“世”字,略稱“觀音”。
觀世音菩薩是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相傳其生日是農曆六月十九日。
觀音信仰在中國影響深遠,崇拜觀音娘娘的習俗在全國各地都有。根據宗教含義,觀世音就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化身。古代男子以“觀世音”為女孩取乳名多不勝數,若想在女子滿月之時為女寶寶取個好名字都會多取與“觀世音”有關的名字。如“婉如”、“思曼”、“如嫣”等,取其美好與祝願。
在民間信仰中,觀世音被視為大慈大悲的象徵和救苦救難的化身。唐代以後,民間又把觀音與釋迦牟尼、彌陀三佛合稱為“三世佛”,並接佛法用於現實人事,給觀音傳說抹上了濃厚的人情味,這種通俗化民眾化的解釋流行開來,是廣大人民民眾接受佛教、欣賞觀音故事的佳話,又是研究社會生活和佛教教義歷史變化的一份寶貴材料。
佛經中有一些很動人的故事就是觀世音的傳說,現僅以最廣傳的傳說故事舉例如下:
一日觀音奉了佛旨,來至東土渡一難之眾生,由於心善佛便安排了一條龍作保鏢與隨行。於是龍護法菩薩與觀世音一路而去。走到一河畔處因觀音欲往南走又需渡河而使護法善龍遭到了驚嚇之故而導致五百漁民之性命被喪。原來這是一條善龍它能知人禍福和風浪之預。若在船上用一木板將其攔住即可以安全渡河並給船家一些報酬即可使船家免受風浪之災而安居樂業。但漁民們貪圖便宜便與龍護法發生了爭執並最終將龍護法趕走而險喪性命。龍護法向佛祖訴苦後佛祖給龍護法一個任務讓其保護唐僧西天取經並給觀音安排了一個侍女去尋找能治其惡疾之人以解唐僧心頭之憂並助他一臂之力以便西行取經之路平安無事。
故事說有一個西域僧人從西域歸來在渡河時也受到了惡龍的驚嚇從而將自己的家人以及一名陌生人置於死地後來得到觀世音救助惡龍為滅前業願為其做了三年的苦力從此一心向善至死也未能為禍西域之地這就是這個故事的三個重要情節情節之外便有很多出相這些無非是在做註腳時的一種順便說明但一個基本的說明沒有進行深入闡發,也沒有成為民間大眾關注的重點這就是一些人說經文中也有此類說明(大善則靈大惡則靈反之則不靈)
這段說明從時間上看是與上一段的情節在因果上連結在一起的佛祖命令善龍保駕(還是遠距離保護)從西域到東土之後讓一個叫韋陀的人為唐僧尋找一個能治惡疾之人而這個人也是被惡龍嚇死的惡龍做三年苦力之後又被觀音收服去普陀山做了侍者這個情節所包含的意義與說明也就此完成了經文所要表達的任務也為下面的修行證悟之說留下了廣闊的天地由於諸事齊備那開悟見性的意思便在這裡嘎然而止不留更多的聯想發揮的餘地然而人們對所提及的東西必然還要自己做出進一步的處理也就是說有所誤解由於通俗易懂的文章比較容易普及一般的文人作家要予以完成的解說也需要有自己的獨特的方式因此這裡面包含了一種矛盾與困惑經文本身的含蓄造成了通俗化的方便但也限制了深度的發揮這種矛盾困惑甚至造成了一種文化心理的矛盾比如俗文學作品的層出不窮或說文化積澱所造成的習慣勢力或習慣做法所形成的制約等而實際上這也就是一種觀念形態上的東西由於人們對此認識不足或認識不深或說誤解而造成的文化心理上的障礙或習慣勢力上的制約等於是人們便把這種障礙或制約當作了文化心理上的定式或說一種傳統或習慣做法等於是便有了種種說法和種種解釋等等
總之觀音菩薩的故事有很多很多,這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