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性淘汰」(也稱為「內置報廢」)是製造商故意縮短其產品壽命的做法,以此促使消費者定期更換產品。
「計劃性淘汰」的目的是為了讓產品在一段時間後過時或功能下降,從而刺激消費者購買新產品。這種策略通常涉及限制設備性能、中斷消耗品供應或軟體更新,以實現產品的快速淘汰。例如,飛利浦等燈泡製造商曾故意縮短燈泡壽命,以增加銷售量。儘管「計劃性淘汰」在商業上可能看起來有效,但它對環境造成了巨大壓力。新產品的生產需要消耗資源和能源,而快速更換產品則導致這些資源的過度消耗和環境污染。
此外,《能源過渡法》已將「計劃性淘汰」定為輕罪,可處以罰款甚至監禁,顯示了社會對這一做法的關注和規範。消費者可以通過選擇設計壽命更長的產品或支持那些生產可持續產品的公司來對抗「計劃性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