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客令這一典故起源於戰國時期,秦王嬴政曾下令驅逐從各國來的客卿。這些客卿是在秦國做官的外國人,而嬴政之所以要驅逐他們,是因為韓國為了阻止秦國東征,採用了一種策略,即「疲秦計」。這個計劃是由水利專家鄭國提出的,他建議嬴政修建溝渠以灌溉農田,意圖通過消耗秦國的人力物力來削弱其國力。然而,這一計劃被秦王嬴政得知後,他非常憤怒,不僅將鄭國囚禁起來,還下令驅逐在秦國為官的六國士子,即下逐客令。
後來,李斯上書勸說秦王,指出逐客令的錯誤,秦王才收回成命,並讓鄭國繼續修建水渠,即後來的「鄭國渠」。這個工程與都江堰、靈渠並稱為秦代的三大水利工程。鄭國渠的修建不僅沒有達到「疲秦」的效果,反而使關中地區更加富饒,加強了秦國的國力。這個故事後來被後人截取並濃縮為「逐客令」這一成語,原意指主人趕走不受歡迎的客人,後來也用來形容驅逐不受歡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