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阿巴"這個詞彙最初源自於啞巴和嬰兒發出的聲音,在網路用語中,它被用來表示失語、不會說話或呆呆的狀態,有時也用來形容智障。這個表達後來演變成了一種表達使用者感情的萬能表情,以及使用者自嘲的方式。該梗的流行起源於鬥魚主播李乾在直播時,他的女兒因年齡尚小,一著急說話就只能發出"阿巴阿巴"的聲音,網友隨後將這個場景製作成了表情包,使得"阿巴阿巴"成為了形容低智商人群的梗。
此外,"阿巴阿巴"在不同的語境中有著不同的引申含義,例如:
對方太強或太弱時,使用者發出此表情,表示我方弱雞或者對對方的嘲諷。
在出現無法正常應對的情況下,打出此梗,表示智商上的無力應對(失了智)。
對不能理解事物(如知識技能一類)的絕望反應。
與他人合用,表示氣氛,比如遊戲開局那種盲人摸象的環境氛圍。
「我是誰 我在哪 人生的的意義是什麼?」的低配版。
除了網路用語的含義,"阿巴阿巴"也是一些藝術作品的靈感來源,例如:
一首名為《阿巴阿巴》的歌曲,由顧小潔演唱,歌詞中表達了愛情中的沉默和害羞。
另一首名為《阿巴阿巴》的歌曲,由小銘銘、洛天依、心華演唱,收錄於專輯《VOCALOID233》中,歌詞中描述了一種情感上的混亂和掙扎。
這些作品通過"阿巴阿巴"這個詞彙,展現了人類情感和溝通的複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