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不達」有以下含義:
是外來詞彙Adi-Buddha的音譯,即普賢王如來。該詞在閩南語、台灣話中得以保留,中國內地多已不見蹤跡。由於也有稱福建漢人為「河洛人(Holo (Hō-ló)或 Hoklo)」的說法,所以也有人認為這個詞發源於「河洛話」。
引申為形容不倫不類、不成材、所作事情沒有意義,用以指責不正經的人和事。這個俚語誕生非常久遠,其引申義來源於被佛教密教之一「譚崔」穿鑿附會加以曲解後的普賢王如來(Adi-Buddha)。譚崔與印度教有很深的淵源,但由於其推行交合雙修,釋放人的「本性」,因而被主流詬病,形成了「阿里不達」的引申義。
此外,「阿里不達」的近義詞有不三不四、不倫不類、非驢非馬、毫無意義等,反義詞有意義非凡、恰如其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