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布達」是外來詞彙Adi-Buddha的音譯,即普賢王如來。這個詞彙在近代閩南語中就已經形成,仍然保留在今天的閩南語和台灣話中。它被引申為形容不倫不類、不成材、所作事情沒有意義,用來指責不正經的人和事。
「阿里布達」的發展歷史如下:
原始含義:Adi-Buddha原本是佛教密宗中的普賢王如來,即無上瑜伽部信仰的本初佛,代表清淨果證和與解脫無上的相應。
文化誤解:在譚崔密教中,Adi-Buddha被誤解為與男女雜交的樂空雙運相關,這導致了其原始清淨含義的扭曲。
俚語的形成:由於譚崔密教的這種誤解,加上其與主流佛教的偏離,導致了「阿里布達」這一俚語的形成。這個俚語用來形容不正經的人和事,表達了對這種偏離佛教清淨戒律行為的批評。
社會影響:這個詞彙的使用地區主要集中在台灣和閩南一帶。它反映了當地文化中對不正經行為的非正式評價和批評。
綜上所述,「阿里布達」這一詞彙不僅反映了語言和文化的發展演變,也揭示了社會對不同文化和宗教實踐的態度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