韜光養晦是一個成語,比喻隱藏才能,不露鋒芒,修身養性,等待時機。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歷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越王勾踐。
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後,臥薪嘗膽,隱忍積蓄力量,最終一舉滅吳,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勾踐滅吳”的故事。在故事中,越王表現出了極高的韜光養晦之策,他低調行事,不露鋒芒,以免引起敵人的警覺。
然而,這只是韜光養晦的一種套用。這個成語在現代社會也有著廣泛的套用,例如在政治、外交、軍事等領域。在這個意義上,韜光養晦可以被理解為隱藏自己的真實意圖和實力,以避免過早暴露自己的弱點或疏忽,從而更好地保護自己和實現自己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