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草動”未收錄完整故事,以下是拆解解釋。
“風吹草動”在成語“草偃風行”中,原意是風吹草而倒下,比喻法令、措施等一旦下達,便迅速被貫徹執行。
這個成語源於《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中的“星之精也,其上下無常,左右易位,所以風也。今茲雨,田且風,是豐政也。”這段話的意思是,小草隨風倒,草木因風動,這是天意,應該順天而行。此外,歷史上也發生過類似的事件。據說,魯昭公時期,季平子宴請賓客,喝酒喝到一半時,他突然聽到外面有動靜,擔心草動會引發禍亂,於是就迅速處理完事情後,宴會繼續進行。後來,魯昭公十四年,鄭國的軍隊就利用風向放火進攻,趁亂攻打晉國。
因此,“草偃風行”這個成語可能暗示著風吹草動後引發的行動或反應。但請注意,“風吹草動”並非成語,成語具有固定的結構、意義和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