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邊趖是一種源自中國福建省漳州市的特色小吃,廣泛流行於福建和台灣地區。這種小吃的主要特點是使用米漿沿著一個大鍋(鼎)的邊緣流動,形成薄片,這些薄片在遇到熱氣後迅速凝固,形成特有的風味。鼎邊趖的製作過程中,「鼎」指的是大鍋,「邊趖」在閩南語中意味著蠕動或遊動,指的是米漿沿著鍋邊流動的動作。
鼎邊趖的製作原料包括在來米粉、水、肉絲、蝦米、筍片、金針、濕木耳、芹菜等,製作時,將粉漿沿鍋邊慢慢淋下形成片狀,稍凝結後用鍋鏟挑起面片並捲成圓卷狀,然後切段取出。接著,炒香蝦米並加入湯頭煮開,加入汆燙過的肉絲和其他菜料,最後將麵皮放入稍煮即可盛碗食用。
鼎邊趖也可以稱為鼎邊糊或鑊邊糊,其製作方法是以在來米磨成的米漿,沿鍋邊流動並遇熱凝固。這種小吃的風味獨特,夏天食用尤為爽口。在台灣,尤其是台南和基隆廟口夜市等地製作的鼎邊趖非常著名。鼎邊趖不僅可以搭配蝦仁羹、肉羹等煮成湯食,還可以搭配其他食材如金針菇、香菇、魷魚、丁香、竹筍、金鈎蝦、高麗菜、蒜頭酥、芹菜等,其吃法多樣,可以炒食或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