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此意義上,《三國演義》「三顧茅廬」的求賢經歷與《李師師外傳》中道君皇帝和李師師的感情糾葛,在深層觀念與故事結構上都極具相似性。
2、他這個人恃才傲物,若不是你三顧茅廬,他哪會答應幫助我們。
3、由於校長三顧茅廬的誠意,終於請來李博士蒞校任教。
4、老王不忍心拒絕楊經理三顧茅廬的誠意,最後決定到他公司任職。
5、他已經退隱山林多年,現在想請他重新出馬,看來得要三顧茅廬。
6、為了表示誠意,我決定三顧茅廬,請王先生出馬協助。
7、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陳說三分天下之計,即著名的「隆中對」,隨即出山輔助劉備。
8、他是我老闆三顧茅廬地求來的人才,聽說對改善經營的策略很有一套。
9、企業經營者應該用三顧茅廬的誠意,向專家虛心請教有關管理方面的意見。
10、劉備三顧茅廬才請出了臥龍先生——諸葛亮。
11、還是想試一試看是否有人有「三顧茅廬」的精神呢?
12、董事長以三顧茅廬的誠心,到處延攬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