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總是懨懨的。像一簇枯萎植株,頹在秋日寒霜里。
有點喪。熬夜,失眠,黑白顛倒,窩在床上刷手機;
有點躁。焦慮,迷茫,暴飲暴食,間歇性混吃等死。
越是想改變,越是慢半拍。忍不住整晚整晚地煲電視劇;忍不住不停不停刷朋友圈;忍不住薯片炸雞漢堡嘴裡塞。
於是乎,在又頹又喪的時候,我做了這些事兒:
一切,慢慢好轉。
1
「好好睡覺,像只冬眠的小熊」
所有情緒的頹廢,大概都從身體的荒廢開始。
我花了整整一兩周,不制定計畫、不強行扭正,只是單純地,觀察自己。
沒多久,便發現一條惡性循環的作息鏈:失眠—晚起—看不進書—狂吃甜食—癱在宿舍—手機上癮—再失眠……
轉機發生在暑假。
彼時,我頂著兩團黑眼圈,住進外婆家。每天呢,不愁不惱,陪老人買菜做飯跑超市,晚上出門溜個彎兒。
都說越老的人,物慾越淡,生活越規律。呆了半個月,我身體好些了,心情也自然回溫。
記得有次看畢淑敏的專訪,有人問她,該如何度過低潮期。她只說,「好好睡覺吧,和一隻冬眠的熊一樣。」
想想還真是。
當你體重飆升視力下降,不敢見人不想出門,每天陷在生活的低能量區,又怎麼可能專注學習走心工作?
當你跑步五公里加無氧配合,飲食上減糖增蛋白,嘗試跳出心理疲憊期,又哪有那麼多時間抱怨和喪氣?
很多時候,只有精力飽滿,才經得住瑣事刁難。
試試吧,急事慢做,先把自己的身體調節好。健一次身,拾一本書,瞄一瞄單詞,若都沒胃口,打個盹試試。
生活嘛,能順暢地一推到底的時刻總是少數,那些心焦又聊賴的日子,照顧好自己,就是穩贏。
2
「少一點自憐,多一點自嗨」
我閨蜜是個極品貓奴。她曾給我安利過一個方法:
每次感覺不能饒恕自己的時候,就像摸貓一樣摸自己的頭,摸十下就去學習。
我試過了,沒用。但藉此明白了一個道理——頹廢之時,最大的問題是「行動力」。
拿我自身來說,也不是不想改變,只是當我意欲振作的時候,往往犯一個低級錯誤:對自己預期不足,要求太高。
就好比今天突然發毒誓,明天我要戒懶,背單詞,早起跑步一小時,看書兩百頁,寫文章三五篇……這註定是失敗的——
頹廢中的人,精力、意志力都處於低谷,一下子去做那些強大自律支撐的事兒,怎麼可能?
同樣的,那些上來就命令自己「每天暴走1萬步,伏地挺身300個」、恨不得一口吃成大胖子的人,很快也會熱血放涼,不了了之。
所以咯,不如換個做法——每天做一件有意義的小事,就夠了。那種看得見摸得著的甜頭,才是最佳動力源。
就比如,心情沮喪時,我喜歡一遍遍刷電影。為了減少消磨時間的沮喪感,我會嘗試寫短評,甚至手繪觀影心得。
再比如,如果你記性奇差,對死讀硬背無感。那就扔了單詞書,去聽新聞,讀小說,看純英文視頻,找到自己的嗨點。
別找五花八門的藉口,那是你維持原地踏步的怠惰;也別把一切歸咎於喪,十有八九,你只是懶罷了。
在這個不斷升級打怪的過程中,輸入-輸出=你的能量值。最好的利刃,莫過於學習和精進。
即便每天「頹廢著」,也請記得「在路上」。
3
「勾搭新朋友,接觸新圈子」
一到周末啥都不想乾,只想死宅在家裡;
外賣點了又點,遊戲輸了又輸,好沒勁;
明明不喜歡獨處,卻也沒什麼社交欲望;
在我最喪氣的那段時間,閉門不出,邋裡邋遢。每天手機不離手,窺伺朋友圈的動態,卻又懶於社交,疲於獨處。
那時的落差感,像一隻伸出去又哆哆嗦嗦帶著遲疑的爪子,每天撓啊撓,擾的我慌又亂。
好不容易,我鼓起勇氣,加了幾個興趣圈子,開了幾節線上微課。
記得第一次出聲,我像木頭般傻愣著,窘迫的把胳膊都搓紅了。未曾想,收穫了一票小夥伴。
姑娘們很可愛。有的喜歡潛水,在南澳考了潛水證;有的喜歡夜跑,打卡了數次國際馬拉松;有的喜歡美食,會做365天不重樣的早餐。
大概是她們的熱力滿滿,慢慢捂暖了我這顆沙發土豆。
偶爾線下出遊,大伙兒約過夜宵,烤過鮮肉月餅,聽過幾場音樂節,半夜爬山拍過星星。或因興趣相仿、價值觀相似,倒也相處甚歡。
說真的,不要小瞧圈子的力量。偶爾爬出自己的洞穴,看看外面的世界,總比一個人胡思亂想強的多。
於我,所謂頹廢,無非就兩種情況:對當前的行為不滿,對當下的狀態不爽。
當自己身陷情緒泥淖,難以自救之際——覓幾個知己,攢一些熱愛,反而是更好的選擇。
電影《不求上進的玉子》中,女主角玉子經歷了「畢業即失業」,害怕主動求職失敗的尷尬,於是在家啃老,潦草度日。
發獃、看漫畫、睡懶覺、吃剩飯……她表面看起來懶散如廢柴,暗地裡卻卯著勁,掙扎逃出不透風的窩。
誰都有惱人問題要解決,誰都要補自己落下的課。
哪怕現在的你,喪喪迷迷地躲在谷底,又何嘗不在咬著牙,一點點往上蹬。
有人說,雞湯沒有勺,都是耍流氓。我想說,心病自己醫,藥在你手裡。
湯已上桌,各位請便。
祝好。